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4 大原則提升情緒智商

在育兒教養中,許多父母都希望培養出高 EQ(情緒智商)孩子。然而,當他們情緒低落時,你是否也常說「勇敢一點」、「沒什麼好哭的」,為孩子帶來不被理解的壓力?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將引導家長扮演孩子的「情緒教練」,帶孩子認識、表達情緒,進一步深化親子關係。

家庭關係卡關?「三角關係」可能是問題核心

婆媳不合,找丈夫抱怨;情侶吵架,找朋友訴苦……。在家庭或群體中,你曾被捲入不屬於自己的衝突嗎?這正是心理學家 Murray Bowen 所提出的「三角關係」概念:當兩人關係緊張時,會自然尋求第三方緩解焦慮。然而,三角關係究竟是如何形成?當三角關係僵化,會成為家庭問題的根源嗎?

從小就在追逐成長?蒙特梭利:別把「成功」教錯方向

身為家長與老師,我們期許給孩子更美好的世界,並透過教養引導他們邁向幸福。但當整個社會都在為企業營收成長、國家 GDP 攀升喝采,這種不斷追逐的壓力,是否也複製到孩子的教育上了?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從蒙特梭利視角出發,提醒大家:成長可以注重和諧與平衡,而不是以犧牲下一代環境為代價。

你有親職倦怠嗎?爸媽撐不下去如何自我照護

當育兒壓力長期累積,不再只是偶發的疲累,你是否也曾懷疑自己不是稱職的父母?這種現象有個專有名詞叫「親職倦怠」,大家常聽到工作倦怠,其實親職倦怠同樣普遍,卻常因羞愧而被忽視。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想與大家聊聊親職倦怠的現象、成因,以及當父母快撐不下去時該如何自救。

共學團與在家自學:打造自己的學習場域

有些孩子在傳統教室裡總是顯得局促,彷彿少了什麼空間可以伸展自己的好奇心。也有家長在經歷無數次的校園座談後,仍覺得現有的學校很難對應孩子獨特的節奏。於是,他們決定不再只是在現有體制裡尋找容身之處,而是親手打造一種屬於家庭的學習樣貌。共學團和在家自學,就是在這樣的初衷下誕生的選擇。

破解育兒焦慮的成長迷思

「一人吃,兩人補」——許多媽媽在懷孕時,總會被叮嚀多吃一點、補一點,好讓肚子裡的寶寶更健康;哺乳期的媽媽也會被建議吃得豐盛一點,奶水才會營養。但其實,重點從來不是「吃多」,而是「吃對」。

不愛讀書非懶惰?精神科醫師破解「不專心」的腦內真相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愛讀書?是不努力,還是大腦卡住了?隨著孩子成長、升學,這份焦慮藏在無數父母心中。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邀請到精神科馬大元醫師,同時也是四個孩子的父親,一起從腦科學出發,為家長找出那把解鎖孩子學習開關的鑰匙。

公辦實驗學校——當公立學校變得不一樣

當我們談到「實驗教育」,許多人腦中浮現的也許是某種「另類」的、民間辦理的小型學校。但你知道嗎?台灣的許多公立學校也正透過「實驗教育」的方式,嘗試擺脫傳統體制的框架,創造更多元、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場域。

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讀懂 0-3 歲人格發展力量

為何孩子會有現在的個性?我們的情緒反應、與世界的互動模式,又是何時開始形成?答案就是 0-3 歲,人格發展的關鍵起點。在這階段,孩子每一次體驗、每一次被回應,都在建構看待自己與世界的基礎。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邀請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0–3 歲培訓師——馬毓鴻老師,一起從蒙特斯梭利視角,探索成人如何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養分。

一場名為「戲劇」的社會行動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能會產生某種無力感——明明自己努力教養、給予資源,孩子卻表現出叛逆、不合作,甚至和我們期待的樣子大相逕庭。《媽很想聊》這次邀請到「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的創辦人余浩瑋,來分享戲劇如何改變孩子的生命。

當孩子失控,你也快撐不住了嗎?蒙特梭利談照顧者困境

小孩一直哭、吃飯坐不住、容易爆走……,是許多家長最頭痛的日常。孩子講不聽,是故意唱反調,還是有其他原因?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成人的身心狀態,會影響他們採取的教養方式,牽動孩子的身心發展。同樣地,孩子的行為,也會反過來影響成人的心理健康。親愛的照顧者,你還好嗎?

孩子怕打針、不刷牙、容易分心?家長先穩定情緒,是教養關鍵

面對孩子怕打針、不刷牙、學習容易分心,許多家長感到挫敗,其實孩子的行為,往往反映出家長的情緒與互動方式。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邀請擅長從孩子角度出發,解讀親子關係的黃瑽寧醫師,分享他如何運用有趣的溝通、情緒教養方法,協助孩子養成健康習慣,讓父母走得更輕鬆!

為愛堅持的斜槓人生,小河馬媽媽的無添加創業路

許多家長面臨家庭與職場之間難以取得平衡的挑戰,但也仍有勇敢投入創業,成為「斜槓媽媽」的例子,小河馬媽媽便是其中之一。從法律專業出發,因對健康飲食的熱愛與對孩子健康的執著,毅然決然走上創業之路,成立「吾兒烘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