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4 大原則提升情緒智商

在育兒教養中,許多父母都希望培養出高 EQ(情緒智商)孩子。然而,當他們情緒低落時,你是否也常說「勇敢一點」、「沒什麼好哭的」,為孩子帶來不被理解的壓力?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將引導家長扮演孩子的「情緒教練」,帶孩子認識、表達情緒,進一步深化親子關係。

(Photo by Jep Gambardella on Pexels)


你是哪種類型?情緒教練型 vs. 情緒忽視型


其實,每種安慰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我們習慣如此被教育:「加油,我相信你可以,不要放棄。」這種成長經驗,也反映在成為父母後的教養風格上。究竟,我們該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提出了兩種父母類型,提供大家自我檢視:

  1. 情緒忽視型

    這類父母通常以行動為導向,認為情緒具有破壞性,且不習慣處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因此會下意識淡化、甚至忽視孩子的情緒表達,而非主動理解背後原因,使孩子覺得自己的情感經驗不被認可或支持。

  2. 情緒教練型

    與前者相反,這類父母願意接納並探索自己與孩子的情緒。他們鼓勵開放式的情緒討論,並將每一次情緒波動,都視為建立情緒智商的寶貴途徑。這能幫孩子學習辨識、表達並健康地調節自身情緒。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建立情緒智商的寶貴途徑,並幫孩子學習辨識、表達並健康地調節情緒。
(Photo by Kampus Production on Pexels)


掌握不同年齡孩子情緒引導的訣竅


高特曼教授的研究發現,由父母引導情緒的孩子,普遍具有更強的抗壓力、專注力與自控力。且隨著孩子年齡發展,父母可以提供不同的情緒引導方式:

  • 嬰幼兒時期:此階段的重點是辨識情緒,父母可以多描述:「尿布濕濕的,你感覺『不舒服』對嗎?」、「你很『生氣』,所以哭得很大聲」、「玩具不見了很『傷心』」,讓情緒詞彙與生命經驗結合。

  • 兩歲以上:此階段注重表達感受,當孩子的語言能力逐漸成熟,父母可以提供選擇題:「你現在『害怕』還是『生氣』呢?」、「你現在『開心』嗎?我可以聽你分享」,並透過擁抱等方式,教導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 。

  • 四歲以上:此階段大腦逐漸發展,孩子能更進一步控制情緒,調整看事情的角度。這時,聆聽很重要,當孩子在陳述時,父母真摯的眼神、不打斷的耐心及專注,能鼓勵他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與行為。

由父母引導情緒的孩子,普遍具有更強的抗壓力、專注力與自控力。
(Photo by Ivan Samko on Pexels)


成為情緒教練的 4 大黃金原則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成人的角色非常重要。想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需掌握以下 4 大黃金原則:

  1. 接納情緒:鼓勵孩子表達感受,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情緒,都視為珍貴的教育機會。

  2. 安全優先:接納情緒不等於縱容行為。當孩子因情緒失控而出現攻擊行為時,需優先阻止並將他帶離當下環境。

  3. 不批判需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經驗有被了解、認同。

  4. 身教大於言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成人也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成為情緒教練永不嫌晚,這趟旅程始於對自我的覺察。當成人開始正視自己的感受,不僅能改善親子關係,更能為孩子建立一生受用的情緒智商。

你能給孩子的最有力的禮物之一,就是承認你會犯錯。道歉並請求寬恕的過程,會給予孩子尊重,當孩子知道犯錯是可以的,並且能被改正——孩子會了解修復互動的可能,孩子會覺得他們的情感受到了尊重。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98 情緒教練 emotion coach,幫助孩子建立情緒智商】,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