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卡關?「三角關係」可能是問題核心

婆媳不合,找丈夫抱怨;情侶吵架,找朋友訴苦……。在家庭或群體中,你曾被捲入不屬於自己的衝突嗎?這正是心理學家 Murray Bowen 所提出的「三角關係」概念:當兩人關係緊張時,會自然尋求第三方緩解焦慮。然而,三角關係究竟是如何形成?當三角關係僵化,會成為家庭問題的根源嗎?

(Photo by Ron Lach on Pexels)


從家庭到友情,無所不在的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不僅存在於家庭,更遍布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夫妻爭吵冷戰時,媽媽會對孩子說「去跟你爸爸講」;或者職場上,兩個人立場不同,也會找第三人詢問意見。當兩人關係的張力,透過第三方暫時獲得緩解,並能有效解決問題,這時,三角關係具有正面作用。但若第三方涉入衝突,情緒不中立,焦慮就會流動至這段三角關係中。更嚴重的是,當這種模式不斷重複或變得僵化,反而會使原本的兩人關係更加惡化。

三角關係不僅存在於家庭,更遍布於日常生活中。(Photo By Yan Krukau on Pexels)


家庭中 3 種典型三角關係

在複雜的家庭系統中,三角關係尤其容易出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專家學者歸納出以下三種常見的呈現方式:

  1. 跨世代聯盟

    當夫妻一方與另一方發生衝突時,母親向孩子抱怨父親,或父親在孩子面前批評母親。這種試圖拉攏孩子對抗配偶的行為,將迫使他捲入夫妻矛盾、被迫選邊站。這時,婚姻的焦慮就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2. 親職化小孩

    當父母的紛爭持續不斷,甚至讓他們忽略為人父母的職責時,有些特別敏銳、體貼的孩子會「過度早熟」。例如:出於責任感與罪惡感,主動維繫家庭和諧,甚至扮演調停父母關係的角色。這些「小大人」在言談和思考上,都比父母顧慮得更多。

  3. 代罪羔羊

    長期處於三角關係中,可能造成「問題孩子」的出現。他們透過逃家、打架、學業退步等偏差行為轉移父母的注意力。當狀況惡化時,原處於戰爭狀態的父母,會暫時停火,共同處理問題。這個孩子就成了犧牲自己、穩定家庭的「代罪羔羊」。

當夫妻一方與另一方發生衝突時,有一方試圖拉攏孩子對抗配偶,將迫使他捲入夫妻矛盾。
(Photo By Gustavo Fring on Pexels)


如何跳出僵化的三角關係?

許多父母並非有意將孩子捲入紛爭。朱羿靜心理師,許多人往往是在無助、痛苦的情緒下,不自覺地向孩子尋求慰藉或支持。而孩子的介入,多是出於對雙親的愛,以及對家庭分裂的恐懼。那麼,該如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呢?

Bowen 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自我區分」,意思是在維持情感連結的同時,也能保有獨立思考和情緒穩定的能力。身為局中人,若發現自己被捲入他人的三角關係,先保持客觀,冷靜內觀及情緒中立。同時,請當事人自行處理他們的問題,確保自己不涉入三角關係,或被三角化。

若處於三角關係中的父母,首要之務是向孩子釐清界線。讓他明白父母的問題,不需要由他承擔。透過溝通,讓孩子用符合他們年紀的方式參與家庭,而非承受過多焦慮。

身為局中人,若發現自己被捲入他人的三角關係,先保持客觀,冷靜內觀及情緒中立。
(Photo by Mikhail Nilov on Pexels)


無論是家庭、職場或朋友圈,三角關係都是普遍存在的互動模式。理解它的運作,學習如何「去三角化」,不僅能擺脫人際關係困擾,更能建立健康的關係界線。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聊關係 EP.21 三角關係能穩定家庭系統?!】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