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實驗教育」,許多人腦中浮現的也許是某種「另類」的、民間辦理的小型學校。但你知道嗎?台灣的許多公立學校也正透過「實驗教育」的方式,嘗試擺脫傳統體制的框架,創造更多元、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場域。
接下來,我們將帶你認識「公辦公營」與「公辦民營」這兩種類型的實驗學校,看它們如何讓「公立」變得與眾不同。
臺中市和平區中坑國民小學,自 110 學年度轉型為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學校,亦為全國首批公立蒙特梭利實驗小學。(照片來源: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實驗教育不只在體制外:當公立學校也可以實驗
自 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來,台灣的實驗教育不再只是體制外的少數選項,而是成為公私立學校皆可申請轉型的一條合法道路。這意味著,即使是在大家熟悉的公立學校中,也有可能發展出完全不同於傳統課程的教育模式。
當一所公立學校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時,它可以不受國家課綱的限制,依據自己的教育理念來規劃課程與運作方式。理念不只是口號,而是學校的「指南針」,指引著校長、老師、學生與家長走向一個共同的教育方向。
兩種公辦型態:公辦公營 vs. 公辦民營
目前台灣約有百餘所「公辦公營」的實驗學校,以及約 16 所「公辦民營」學校。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由誰經營」。
公辦公營:由政府設立與經營,校長與教師由教育局任命,經費由政府全額支應,學費與一般公立學校無異。
公辦民營:政府設立、民間經營。地方政府公告委託辦學計畫後,由非營利機構(如基金會、法人團體)提出計畫,經審議後取得經營權。此類學校也受政府資助,但管理上更具彈性。
兩種模式最大的共通點是:經費來自政府,學生的學籍與學歷都受到官方承認。但在師資選聘、課程安排、行政決策等面向,公辦民營學校更能體現民間創新與自主性。
教育理念的實踐:理念不是空話,是學校的 DNA
無論是公辦公營還是公辦民營,這些學校都需提出明確的「特定教育理念」,這是轉型的基礎。例如:
苗栗縣的龍昇國小採取耶拿教育理念,重視合作、對話與生活學習。
台北市的忠義國小引入蒙特梭利教育,實施混齡教學與自主學習。
理念的落實,影響的不只是課表,更包括教師的招募、行政支援、學習環境的打造。這些學校像是「有靈魂的教育共同體」,讓孩子在自由中學習、在尊重中成長。分之一的實驗教育學生是選擇自學與共學的方式,展現出台灣家庭高度的教育參與。
臺北市中正區的忠義國民小學,低年段混齡班。(圖片來源: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公辦實驗學校的優勢與限制
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實驗學校,公辦實驗學校擁有不少吸引家長與學生的優勢,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
優勢:
由於有政府資源的支持,學費負擔相對輕盈,讓更多家庭能安心就讀。
學生擁有正規學籍,學習歷程在未來升學或轉學時具備高度認受性。
這些學校通常致力於提供與眾不同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課程設計也比一般學校更具彈性,更能貼近學生的需求與興趣。
限制:
由於理念型教育對教師的熱情與專業投入有較高期待,師資穩定度往往是一大考驗,當教師流動率偏高時,也可能影響教學品質。
行政審查與評鑑流程相對繁複,即使學校理念創新,仍必須符合政府各項規範。
最後,公辦實驗學校的資源分布並不均等,特定區域擁有豐沛的支持與經驗,偏鄉或小規模學校若要轉型,往往會面臨更多實務上的困難。
什麼樣的家長會選擇公辦實驗學校?
對許多家庭而言,公辦實驗學校提供了一種「不額外負擔太多學費,卻能體驗非傳統教育」的選項。尤其在中小學階段,不少家長會開始關心孩子是否在體制內快樂學習。
選擇這類學校的家長,往往具備以下幾種特質:
希望孩子能有更多元的學習歷程,而非填鴨式教育;
認同學校理念,願意與學校一同成長;
重視「孩子喜歡上學」這件事。
如果你對實驗教育有興趣,不妨可從以下幾點開始:
了解學校理念:可透過學校官網、公開說明會、試讀活動等認識其核心價值。
實地走訪:校園氛圍是否舒適、師生互動是否自然,這些都能提供第一手觀察。
多方打聽:可詢問在地家長、學生與畢業生的實際經驗。
在體制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公辦實驗學校的特點,是在體制中尋找彈性,在規範中創造可能。對許多家庭來說,這是一個相對穩健並具創新的選擇。無論是選擇公辦實驗學校,或是留在傳統體制,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最重要的是,家長能理解每一種教育模式背後的理念與挑戰,並評估它是否符合孩子的性格與需求。
當我們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傾聽、觀察、嘗試,就有機會在眾多選擇中,看見最適合自己家庭的學習道路。教育本該多元,而真正適合的,就是能讓孩子在其中找到熱情與成長的地方。
文字編輯/李珮儀
本文整理自【認識實驗教育Ep.2 公辦實驗學校——當公立學校變得不一樣】,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