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傳統教室裡總是顯得局促,彷彿少了什麼空間可以伸展自己的好奇心。也有家長在經歷無數次的校園座談後,仍覺得現有的學校很難對應孩子獨特的節奏。於是,他們決定不再只是在現有體制裡尋找容身之處,而是親手打造一種屬於家庭的學習樣貌。共學團和在家自學,就是在這樣的初衷下誕生的選擇。
這兩種學習方式擁有極高的彈性,也對家庭提出更大的挑戰。它們讓學習脫離傳統學校的時間與空間,回到家庭與社群,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Photo by August de Richelieu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4260475)
非學校形態的實驗教育:什麼是共學團與在家自學?
在台灣,實驗教育三法將共學團和在家自學統稱為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簡單來說,這意味著孩子不必每天到校上課,而是:
在家自學,由家庭共同規劃課程與進度。
幾個家庭組成共學團,共同協力安排學習。
這種形態以「家庭」為單位,家長不只是陪伴者,而是主要的教育提供者,或至少是學習的組織者。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特質、興趣與節奏設計課程,再配合外部資源(如才藝班、運動課、社區活動),構成孩子專屬的學習環境。
許多家長在選擇共學或自學時,往往會先思考一個核心問題:「我有多少能力與時間,去擔任孩子的主要學習支持者?」
在家自學:最個人化的教育方式
(Photo by Julia M Cameron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4145038)
在家自學是完全由單一家庭主導的教育模式,孩子不需固定前往任何校舍,學習可以發生在家中客廳、社區圖書館、博物館,或者學校或機構提供的選修課程。這樣的學習空間延伸無所不在,能高度配合孩子的興趣與生活節奏。
許多家長會問:「為什麼要放棄學校,改走這麼辛苦的路?」許多選擇在家自學的家庭,常因為以下原因:
孩子有特殊才能或需求,需要大量時間投入專項訓練,例如孩子是桌球選手、音樂演奏家,需長時間練習及比賽,傳統學校難以配合。
特殊教育需求,比如孩子有情緒障礙或心理困擾,難以適應班級生活,在家自學能降低壓力
家長重視自主探索與非制式評量,希望創造更自由的學習空間。
這些考量都是個別且真實的。對許多家庭來說,這不只是「選擇不同」,而是「必須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但無論動機如何,這條路都需父母投入極大的心力與時間。
共學團:理念相近的家庭共同組成
(Photo by Craig Adderley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835927)
共學團不是機構或補習班,而是由多個家長自主組織、彼此信任、共享資源的學習團體,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幾個特點:
參與的家庭有共同的教育理念或價值觀,例如重視自然教育、強調自主學習、或注重品格發展。
課程與活動通常由家長協力設計、分工負責。
也可能邀請協力教師進行特定領域教學。
比起在家自學,共學團多了一份「群體互動」,孩子可以在小型社群中磨練合作與人際能力,同時保有彈性與多元的課程內容。然而,組成共學團同樣挑戰不小。它需要家長之間有高度的溝通與共識,對於學習進度、財務分擔與教育責任,都必須在一開始就達成清楚的約定,並在運作過程中持續投入心力,進行長期的協作與調整。
課程與評量:彈性與挑戰並存
自學與共學的一大優勢是:課程可以完全量身訂做,評量方式也更靈活。然而,也因此有一些挑戰:
缺乏結構化課程的支撐,家長需具備一定教學能力。
社交機會需刻意安排,避免孩子脫節於同儕圈。
未來銜接學制的壓力,如會考、學測,需提早規劃。
許多教育局與專家都建議,家長可在計畫中安排固定社交與團體參與,例如社區合唱團、運動社團、公共課程選修等,能幫助孩子培養團體合作感,減少孤立感。
並且,在家自學與共學團都必須依法規定,每年向所在地教育局或教育處提出計畫書,並接受審議與核可。申請內容包含孩子與家長的學習理念與目標、課程設計與進度、學習方式與評量方法、協力教師的證明文件等。核准後,家長須定期繳交學習成果報告。這種制度設計既保障學生受教權,也要求家長對教育負起全責。
當學習不再受限於年級與課綱
(Photo by Tanya Gorelov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934082/)
有些孩子在自學期間展現高度潛能。例如徐永康教授曾遇過一位國小六年級女孩,數學能力遠超同齡學生,她的家長與他分享他們的煩惱:「國中課程她已學完,高中數學又太進階,該怎麼辦?」
最後,他們選擇讓孩子到高中補習班與高年級生一起學習。雖然過程中產生適應壓力,但也開啟了新的學習視野。現在,許多大學也開始接受這類「旁聽生」,鼓勵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提前探索高階課程。這是自學或共學最大的優勢之一:彈性無限。
或許有人會羨慕這樣的自由,但實際投入後會發現:它同時是一種冒險。家長需要建立強大的支援網絡,如相關教育資源、師資、社群等;每年投入大量心力設計與執行計畫,並面對外界對非典型學習的質疑與壓力——彈性越大,責任越重,這是共學團與在家自學最真實的寫照。
選擇之前,先傾聽
在決定是否投入自學或共學團前,最重要的是先傾聽: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伴侶的想法,也傾聽其他曾經走過這條路的家長經驗。這些真實的故事與感受,往往比任何宣傳或政策說明更具啟發性。再來,仔細思考自己的資源、時間、價值觀,並與家人討論清楚。當你願意全心投入時,這條路雖不輕鬆,但也能帶來最貼近孩子本質的學習歷程。
最終,共學團與在家自學並非要證明誰的選擇比較高明,而是提醒我們:教育可以有無數種樣貌,無論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無論走哪一條路,重要的是不斷觀察孩子、陪伴孩子,一起調整步伐,找到最適合他們發展的方式。只要合適,就是最好的選擇。
文字編輯/李珮儀
本文整理自【認識實驗教育Ep.4 共學團與在家自學:打造自己的學習場域】,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