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育兒焦慮的成長迷思

對談人/媽很想聊 Diane vs. 小兒科專科李心茹醫師

每位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但做爸媽的總免不了比較——看到同齡的孩子已經頭好壯壯、自信開口,而自己的孩子似乎慢半拍,心中便開始七上八下:「是不是哪裡不太對勁?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其實,育兒路上最需要的,除了愛與耐心,還有一份「正確的理解」。本集《媽很想聊》邀請到小兒科專科李心茹醫師——她不只是孩子的健康守門員,更像爸媽們的安心導航員,帶我們從科學的角度,讀懂孩子的成長密碼。

(Photo by Kaboompics.com: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946986/)


李心茹

兒科醫師,新竹小森林診所/竹北蒔蒔診所

專注於兒童成長與青春期發展,擁有豐富的兒童內分泌實務經驗。相信醫療不該只停留在診間,更希望透過社群與爸媽們用淺白的語言對話,一起陪孩子健康長大。


陪伴孩子成長,就像是參與一場馬拉松

(Photo by David Brooke Martin on Unsplash)

節目一開始,李醫師就提醒:「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一樣,我們不能只看數字,要看的是趨勢與穩定性。」從出生到學齡前,孩子會經歷語言、動作、社交、身高體重等多面向的發展,每個步驟都值得關注,但不需要每一步都與他人比較。「我們不是要孩子變成長得最快的,而是走在屬於他自己的穩定路線上。」李醫師也提供一些數據,作為育兒時的參考,以身高來說,醫學建議的年均增長速度如下:

  • 1~3 歲:約每年增加 7~10 公分

  • 3 歲以後到青春期:約每年增加 4~6 公分

若一年內未達 4 公分,或是原本穩定的成長曲線突然下降,才是值得關心的訊號。


遺傳決定起點,生活習慣決定終點


許多爸媽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就是:「孩子會長多高?」李醫師表示,孩子的成年身高有 70~80% 是由遺傳決定,但剩下的 20~30%,取決於後天的作息、營養與運動習慣。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發生在深層睡眠時段,特別是晚上 11 點到凌晨 2 點之間;而學齡前的孩子每日建議睡眠時間是 11~14 小時(含白天小睡),最好在晚上 9 點前就入睡。

李醫生也分享,曾遇過一個孩子,身高長期落在 3 百分位以下,但在家人配合調整作息、早睡早起後,短短三個月內便有明顯突破,能讓孩子「長高的良方」,規律的作息與陪伴絕對是重要的。


育兒焦慮來自資訊掌握不足

(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491086/)

除了身高之外,不少家長會因為孩子「不吃飯」、「太瘦」、「太晚開口說話」等,而特別煩惱並衍生為長期的育兒焦慮。李醫師建議,與其著急給孩子補品或成長配方,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整體發展與趨勢。「偏食不是看吃什麼,而是要看整體營養是否均衡。也許他不喝鮮奶,那就用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來補鈣。」李醫師補充。

她提供了一些簡單的參考依據:

  • 體重在 2 歲以後,每年增加約 2 公斤為宜

  • 語言發展約在 2 歲能說簡單句子(以兩個詞來表達,比如媽媽抱抱、姊姊洗手、哥哥踢球之類),3 歲能表達完整意思

  • 孩子若偏好高糖、高油食物,即使體重正常,也可能營養不均

另外,她也常被問到:「我家小孩太瘦了,要不要喝轉骨湯?有推薦的成長配方嗎?」她的建議通常就是──只補真正缺的東西。尤其提醒家長慎選來路不明的中藥成藥,有些可能含有類固醇或賀爾蒙,反而加速性早熟、導致生長板提早閉合,得不償失。

李醫師也提醒家長,比起單純焦慮孩子的生長狀況,更重要的是掌握足夠的資訊,與幼兒園老師、基層診所保持聯繫,從生活互動、肌肉動作、社交行為等面向,一起觀察孩子的成長。


陪伴,就是最好的發育配方


育兒的本質,從來不是找到什麼神奇配方,而是持續的關注與陪伴。「讓孩子吃得營養、睡得飽、動得夠、心情好,才是讓他們長得又高又健康的關鍵。」父母的作息,也就是孩子的鏡子──家中少一點零食櫃,多一點全家一起的運動時間;少一點焦慮,多一點信任與傾聽,孩子自然會走在他自己的健康成長軌道上。

不用「比」的育兒,才是真的好育兒,與其擔心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點」,不如多關注孩子的心情、生活的適應狀況,留心觀察並在適當時機提供孩子的生長資源,無論孩子生長的速度如何,至少都會走得穩穩的、長得好好的。


【補充資訊】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 https://reurl.cc/Ln3pa3

文字編輯/蔡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