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媽不只很想聊,更要讓蒙特梭利精神 成為同仁與家長的DNA

專訪毅宇蒙特梭利– 學前教育籌備主管 Diane

如果你聽過Y2 Podcast「媽很想聊」節目,你一定對觀點犀利、中氣十足、笑聲爽朗的 Diane(鄧皓引)不陌生。專長家庭教育與關係經營的她,除了是節目共同主持人,目前還負責「毅宇蒙特梭利– 學前教育」的籌備......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在公立小學實踐之探究

本文由中坑國小張暒玟校長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陳延興教授共同撰寫,以中坑加入「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計畫後,轉型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的經驗為例,探討蒙特梭利如何在公立小學實踐,希望提供更多欲轉型實驗教育之教育者參考。

培育師資、打造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

專訪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教授

蒙特梭利教育不是新的教育方式,打造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卻是革命性的思維。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鄭同僚,自從赴美國接受蒙特梭利師培後,來自教育現場的衝擊,完全翻轉了他對蒙特梭利教育的刻板印象…

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改革(下)

與其讓學生按照現行的體制學習,不如讓他們過充實的生活,或許還容易的多。其實,身、心、靈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若我們過度強調發展特定能力,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發展出不健全的人格。這麼一來,就無法達成我們教育的目標。

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改革(中)

孩子們寄宿的學校可以說是他們在鄉村的家,規模比傳統家庭還要大得多,生活也往往比家裡更自由,因此孩子們能從中獲取一些社會經驗。就管理形式而言,這種寄宿學校可以採用飯店的營運方式,讓孩子們能夠透過參與行政事務累積經驗,學習管理各個部門、整理飯店環境、用最省力的方式維護設備,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工作。

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改革(上)

讓我們先想想,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社會要求他們擁有什麼能力?首要之務就是經濟自主,任何無法自力更生的人一定會成為他人的負擔。學校為了因應這個要求,只好在原本的學科教育之外,加上了一點點技術性或專業性的訓練。矯枉過正的後果,就是其他的考量都被魯莽的拋在腦後

公共化的初心,推動「可負擔的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是提供一個「依循孩子發展需求、預備好的環境」,讓孩子能在其中以自己的步調學習,這也正好呼應 108 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目標,其實踐超過百年的「混齡」模式,更有機會為台灣當下的教育難題提供解方。

給全民的中學教育思考

在 10 歲以前的孩童教育,無法幫助孩子在面對新的挑戰時,做好人格上面的轉變,更無法滿足他們對於未知自由的渴望,這種渴望其實也就是對於正常(或完美)生活的嚮往。社會自由與生活如同學校受教育的兒童,不是透過理論就能決的問題,最好是透過精心安排的實驗找到解決的方法。

面對未知的蒙特梭利師培路

專訪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策略長徐芳筠

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十多年的徐芳筠笑著回想三年前加入基金會時自問的問題:「有沒有甚麼工作是沒有人發薪水,我也會想做的事情。我第一個直覺就是『教育』。」沒有從教育開始改變,「小孩其實是對生活無感的」,遑論推廣藝術文化。

學科在宇宙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我們需要協助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絕不會放棄兒童,也絕不會放棄青少年。我們必須記得,協助發展也就等於協助他們獨立。因此,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教育本身,教育只是協助達成目的的方法而已。

道德與社會教育

道德問題就跟自由類似,總會有模稜兩可的部分。畢竟大家通常都認為道德會隨著時代及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改變,因此在教育中要定義道德是相當困難的。如今,談論道德或宗教會被認為是守舊而落伍的。現在似乎為了尊重成人的意見,就不應該提供自己的見解給孩童。但是,為了尊重成人感受而剝奪孩童應該獲得的幫助,非常奇怪且不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