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模式,竟深深影響你的親密關係?這些心理創傷要注意!

(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

人的一生會擁有許多段關係,其中,兩性親密關係,被多數人視為最難處理的一種關係類型,你知道為什麼嗎?其實,與我們相伴終生的伴侶,雖是最靠近彼此的人,卻可能與我們來自不同家庭、成長歷程,承襲了不同價值觀、信仰及行為模式,造成彼此對於關係中許多的習慣認知,也容易有所衝突。


關係中的連鎖反應—吸收性心智

0-6歲的孩子擁有吸收性心智,也就是如同一塊海綿,在出生後會大量學習父母親的行為模式,以幫助自己快速適應這個世界。(Photo by Anastasiya Gepp on Pexels)

原生家庭之所以對一個人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為「家」是人出生後第一個學習成長的地方。蒙特梭利醫師曾指出,0-6歲的孩子擁有吸收性心智,也就是如同一塊海綿,在出生後會大量學習父母親的行為模式,以幫助自己快速適應這個世界。

因此,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下,接收許多來自原生家庭的習慣,包括父母的情緒管理、親子溝通方式、教育理念,甚至父母相處模式,以及各自面對壓力時的應對方式,皆會讓孩子「內化」這些觀點,藉此形塑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例如:父母面對衝突時,總是以爭吵解決,日後當孩子面臨衝突,也會選擇以爭吵取代溝通,但他可能並非喜歡爭吵,只是「爭吵」是他唯一學到能因應衝突的方法。


擇偶,是對理想父母的投射

對幸福的定義、安全感與歸屬,會是進入一段親密依附關係的重要因素。(Photo by Tùng Sơn on Pexels)

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中伴侶的選擇也有所影響,像是許多人的夢中情人,或許要像媽媽一樣溫柔、有耐心;像爸爸一樣有責任感、專一、有才華等等。這些擇偶條件,通常是我們對理想父母的投射,也就是在選擇伴侶時,我們可能會下意識看見擁有父母身上的優點、沒有父母缺點的那個人,並與之走入一段關係。

不是不幸福,只是對幸福的理解不同

相愛容易相處難,在進入親密關係後,仍然有許多不開心、感受到不幸福的時刻。「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不幸福?是我們對世界的定義。是什麼讓我們對世界下定義?是我們的信念。是什麼創造了我們的信念?是我們原生家庭在成長過程中帶來的一切訊息。」在《你的親密關係模式,藏著你過去的傷》這本書中,作者曾少芬以一個心理諮商師的視角,與大家分享,其實成人遇到的每個困境,都有一種兒時信念在發揮作用,會讓我們不斷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對幸福的定義、安全感與歸屬,會是進入一段親密依附關係的重要因素。


【延伸閱讀】
到底是「討好」還是「對他好」?


2 種常見的兒時心理創傷

(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除了對擇偶與親密關係的認知,原生家庭還影響了我們對伴侶之間的距離拿捏,這源自於每個人常見的 2 種心理創傷。

  1. 遺棄創傷

    童年時未得到父母足夠的保護、照顧、重視與支持,孩子就會對環境產生懷疑、不安全感,也容易對外樹立「假想敵」,無法輕易與他人進入親密關係。

  2. 吞沒性創傷

    當童年被父母過度照顧或過度依賴,孩子就會害怕被他人控制或侵犯自由,從而導致他們傾向進入一段在掌控之中,卻需要擁有獨立空間的親密關係。


【延伸閱讀】
你的本來,與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修剪自我期待,把幸福交還彼此


了解原生家庭帶來的異同後,我們知道,沒有人一出生就為成為他人的配偶而做足準備,如果伴侶沒有達到內心期待,我們是否能先回頭思考:自己為何是這樣的自己,對方又是如何成為這樣的他?花時間檢視彼此的慣性模式,看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曾受傷的小孩,才能在不同行為模式中求同存異,找到讓自己幸福的基因。

Podcast 腳本/Cynthia & Diane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101 原生家庭vs.伴侶關係】,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