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讀書的老師,如何教出熱愛學習的孩子

專訪輔大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專案管理專員 傅行正

傅行正感念,多虧生命裡曾有教師關懷相助,這份渴望陪伴孩子的心,才能持續茁壯,形塑出他對教育工作的理想樣貌。

從小就不是個愛讀書的孩子,傅行正高中離開普通教育體系後,進入技職學院就讀。那時的他從沒想過,有一天竟會將教育視為畢生志業,成為一位滿懷服務熱忱的教育工作者。

外表看來像個普通大學生的行正,其實投身教輔服務已超過十年,隸屬輔大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除定期協助輔大.樂仁家園推動偏鄉社區公益,為孩童進行線上課輔,寒暑假期間,他也會前往當地,陪伴孩子生活學習。

回想成長階段的過程,傅行正感念,多虧生命裡曾有教師關懷相助,這份渴望陪伴孩子的心,才能持續茁壯,形塑出他對教育工作的理想樣貌∶「我認為,與其改變環境,不如協助當地孩童,有能力去面對他們所處的環境。」正是這樣的同理心,讓他開始將愛落實於遠方生命。


接受孩子犯錯,也是一種學習


在為偏鄉地區的孩子進行課輔時,傅行正觀察到,許多孩子因家庭功能失衡,成長環境缺乏學習資源,在價值觀交流上,彼此也需花時間調適。但他認為,接受小朋友犯錯,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傳統教育者習慣單方面以口頭「教導」或「提醒」孩子,但他看到蒙特梭利理念卻不一樣,「我們應該鼓勵失敗的過程,系統化帶孩子拆解步驟,從旁觀察陪伴,最後老師本身也要學習放手,退回引導的角色。」

2021 年,他參與了「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接受 AMI 國際蒙特梭利的師資培訓,後續並將所學融合過往經歷,培育不同領域的大學生一起投入在地社區服務。舉例來說,蒙式理念強調「自然環境」對青少年的支持,所以「環境照顧」對蒙特梭利教育是很重要的環節。為了教孩子拖地,他不只教孩子「去做」,而是透過身體動作示範拖把怎麼拿、需用多少水、用具收拾順序等家事概念,一步步拆解過程,引導孩子逐漸想要以「自己擁有的技能」來達成目標。至於如何滿足孩子自我獨立的需求?傅行正充滿信心地說:「蒙特梭利『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概念,不只適用於6-12歲的孩子,只要在他們心中建立好一套學習系統,對他們未來求職、邁入社會後的人生,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幫助!」

完成 AMI 這段「朝五晚十」的刻苦培訓後,傅行正發現,蒙特梭利理念難在沒有「固定公式」,許多教育者無法依循既定的框架去教學,但這也正是有趣之處。對他來說,「每個孩子都能在蒙式道路裡自由探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此一關於教育的新觀點,讓他充滿啟發的回到偏鄉,並以同樣精神,積極推動大學青年投入偏鄉師資培育。


每一次對話,都能避免一個孩子自我放棄

服務的過程總是困難重重,除了面對家庭失衡,不願或無法到校上課的孩子外,許多從事教輔工作的大學生來自都會區,截然不同的成長環境也讓他們與偏鄉孩子間,產生了道難以跨越的牆。若無法同理彼此狀況,不只大學生缺乏教學成就感,孩子也容易感覺疏離。為了解決這道難題,傅行正鼓勵大學生退後一步,保持對孩子的彈性,而不一定要按照規範走。所以他從孩子本身出發,透過溫室、木工、數理運算等課程,引導他們動手操作,藉以啟發個人學習的動機。這也讓孩子和教育工作者本身,經由彼此的互動回饋,逐漸變得愈來愈有自信。

從參與贊助培訓,到以蒙式理念結合偏鄉教育,這趟歸零反思的旅程,持續推動傅行正向前。他相信,每一次輔導,都能避免一個孩子自我放棄,或從此踏入幫派組織的人生。因此,除了透過現有組織進行服務,他未來也預計成立實驗教育團體,讓蒙式教育,變成人人可負擔的權利。正是這份結合熱忱與專業的決心,帶著他走到了今天,未來,他也將不斷地走下去。

文/詹玟諭.照片提供/傅行正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22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