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自律,培養成長型思維

(Photo by Julia M Cameron on Pexels)

對談人/媽很想聊 Cynthia、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


自律對於自我成長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多數父母都期待培養孩子「自律」,這同時也是蒙特梭利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然而自律的初期是痛苦的,加上多數人對於「自律」的誤解,認為要用很多規則來強制的約束、以為習慣後就可以成自然,久而久之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但其實自律的培養有一定的歷程,跟著心理學專家蔡宇哲,一起從心理學角度認識自己,滿足不同階段的需求,一同養成自律的態度。


青少年時期盡情探索,為自律鋪路

當今大學生面臨到最大的問題,即是在已選定科系的狀況下,仍對人生感到徬徨,不清楚未來的方向、要學習的目標在哪裡,而這樣的狀況很有可能是青少年階段探索不足導致,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到青少年階段還在探索,是否學習會跟不上,但是蔡宇哲分享,基於以下幾個面向,多探索才能對世界多了解,準備好面對。

一、未來世界變化大:未來社會越來越多元、複雜,不像過去按部就班學習就可以獲得好工作、適應社會。當今社會變動太快,太早替孩子想像,到實際出社會可能已經完全不同,不如把握機會多多嘗試。

二、自我認同最重要:青少年時期是成長過程中重要自我認同的階段,透過多方探索,包含課程的學習、社團、課外活動等等,經歷各種失敗、再去學習,才會知道自己對什麼東西有熱情,有自我的新發現。

三、在探索中累積犯錯的勇氣:社會對年輕人犯錯是相對寬容的,有機會嘗試錯誤學習,一旦出社會,就會開始受到社會氛圍、外在壓力影響,導致自己認為不能再失敗,不自主被外在壓力侷限,而無法釐清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然無法設定目標、鼓勵自己自律主動執行。


自律痛苦期過後,學習享受自律

「自律的前期是興奮的,中期是痛苦的,後期是享受的。如果走不過痛苦期,就無法像享受自律帶來的人生成就。」蔡宇哲表示在心理學的解讀上:「自律指的是替自己設立長期目標,這個目標長遠來看對自己有幫助,但要完成這個目標當下,必須要承擔一些痛苦。然而痛苦往往出現在自律中後期,沒有初期的興奮感,只有乏味疲倦感,一旦放棄,一切要重來,痛苦就會加劇,但度過痛苦就會有極大的成就感,因為歷經了痛苦,便能激勵自己繼續自律,並享受其中。」

為了度過痛苦,可以試著運用一些方式「減低痛苦」,例如現代人想要健康,在這個長期目標下,必須飲食控制、保持運動習慣,可是運動是痛苦的,即便過程中有享受,但長期維持運動還是很不容易,於是可以運用「誘惑綁定法」將本來要運動這件事,再加上一件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例如把喜歡聽的音樂或影集,保留到在跑步機上運動時欣賞,便可以減低當下的痛苦;或者是養成「記錄」的習慣,因為想要讓這樣的記錄持續下去,所以通常會願意繼續做,不希望記錄中斷,提升對未來美好的想像。


【延伸閱讀】
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 ─ 動態的紀律


關注自律歷程,培養成長型思維

蔡宇哲也提到:「自律的習慣養成過程中,必須時時關注歷程,才能有效幫助自己成長。」包括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挫折跟失敗、找到什麼樣的策略與方法、學習分析自己的自律狀況等等,這樣就能培養成長型思維:勇於踏出舒適圈嘗試,遇到困難,願意用各種方法解決,或者是還沒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積極學習、追求更好的;同時也是培養「轉念」的能力,在長期的自律行為及目標下,可以比較有機會用不同的想法和觀點看待同一件事情。

而孩子的自律養成,最有效的方式其實也是來自「父母的自律」。如果孩子看到爸爸媽媽不斷嘗試,那孩子接到任務時,也會試著嘗試,身教的重要性同樣也展現在自律的培養上,近年的數位 3C 問題,其實父母如果有自律地使用,那孩子也會跟著學習,自然容易培養自律的習慣。

文字編輯/蔡伃婷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75】,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