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成為現在的自己?

(Photo by olia danilevich on Pexels)

現代大眾對教養的關注,除了養育孩子的方式,也漸漸更著重在討論「父母」本身。如果父母沒準備好自己的內心,學會再多教養方法,實際教養時仍可能充滿挫折與懷疑 ...... 仔細回想這段成長過程,成為大人的你,是否曾被沒由來的情緒襲擊?父母或孩子的一句話,就可能讓你感到傷心?原來,這些都是「代際創傷」。


從女性角色,了解傷害的形成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女性要被公平對待,在全世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22 年,伊朗有位 22 歲女性,因未按政府標準佩戴頭巾而被捕,最後在拘留所離世,當時有兩種說法,一是官方宣稱其心臟病發,而和女性一起被拘留者,卻說女性生前曾遭受毆打,此爭議開啟了伊朗市民的抗議行動及後續報導。伊朗世足國家隊代表,甚至在唱國歌時,以沉默表示對抗爭者的支持。然而,整件事中值得探討的,除了年輕女性如何離世,還有她們對衣著選擇的自主權。

不管是前述行為上的限制,或無形間的偏見排斥,對女性來說,都是一種生存價值的剝奪,這也是「代際創傷」之所以累積,最終導致爆發的導火線。


你的母親是如何影響你

(Photo by Снежана on Pexels)

共生,在蒙特梭利理論中,是新生兒時期一個重要主題。

共生即「一起生活」,說明兩個生物體在特殊情況下,因雙方都能給予、接受,所以彼此需要,同時也是延續及提升生命品質的必需行為。在人類身上,共生就是母親與出生後6-8週孩子間的特殊羈絆,新生兒需要感受安身之處;母親需要新生兒在其懷抱中,以補償腹內突然的失落。

因此,「懷抱」能提供母子二人所需的安全感 (Montanaro, 2001 ),因為那既是嬰兒來到世界、適應新環境的過渡期,也是母親回到個人、適應新生命到來的過渡期,母嬰正是在被對方需要、感受自己被接納的過程中,找到彼此對自身的專屬意義。

然而,共生期終會結束,不放手的愛,將影響孩子的一生。許多母親會不自覺想掌控孩子的人生,因孩子的獨立與自主,對無法適應共生期結束的母親而言,相當於一種背叛。但若長期疏忽、否認孩子,也等同於剝奪了他們的自我成就感。這些童年時被疏於照顧的創傷,不是讓孩子變得過度保護自己,就是讓他們喪失內在力量。


【延伸閱讀】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關於分離焦慮


如何處理代際創傷?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面對糾結關係,有許多人恥於表達,或認為對家人表達後深感愧疚,在《因為我是女性》這本書中,就用了分離、哀悼、自愛、和解、認同、發展、突破等歷程,逐步帶領讀者療育內心的受傷小孩。而以下將介紹書中提供的 4 種練習,說明在成長路上,盡力理解可能遇到的阻礙、心裡為何焦慮,都能讓我們學習如何「與內在媽媽分離」∶

  • 覺察∶辨識內在媽媽聲音,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

  • 反思∶創傷造成的信念,如何影響自己的每一段關係

  • 拒絕∶設立心裡疆界,拒絕或告訴自己,我已經長大了,只要我不拋棄自己,沒有人能拋棄我。

  • 表達∶在心裡思考過後,對關係中的人表達自身好惡,才愈來愈能容納與掌控內在攻擊性。

透過直視代際創傷,剖析我們與上一代的關係,不是為了將我們的苦難歸咎於母親,而是理解到,

當母親沒有給予孩子好的養育時,或許是母親本身也從未得到好的養育,理解彼此的不完美雖很艱難,卻可以幫助我們活出真實自我,帶著某些不完美的力量,持續向前走。


【延伸閱讀】
追求完美?其實你孕育的是憤怒和自尊

Podcast 腳本/Cynthia & Diane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70】,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