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想養兒啃老!

(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

以前我們都聽過老一輩說要「養兒防老」,然而,時代變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父母還在提供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經濟資助,剝奪其獨立的自主能力,也變相增加自己的生活負擔。關於教育孩子,一味地掌控與過度給予,真的是對他們好嗎?還是只是名為「愛」的人生綑綁呢?


什麼是 NEET ( 啃老族 )?

(Photo by Ron Lach on Pexels)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通常會年輕人會成為「啃老族」是因為他們無法支持自己全部或部份的生活費用,需要仰賴父母扶養,或是必須與父母同住才能維持生活。有些父母也願意提供食宿、經濟、生活照料等支援,來維持年輕人原先習慣的生活方式。因此 NEET 可能是:

  • 短期或長期失業的人

  • 因家庭責任(例如:育兒,照顧家人)或身心障礙而無法就業的人

  • 不想工作,或危險及反社會型態的無連結者

  • 積極尋求工作機會但尚未得到的人

  • 對薪資期待與實際待遇有差距,不願努力的草莓族

  • 也有因為旅行、追求自我學習,自願選擇脫離就業、學校或培訓的人


NEET ( 啃老族 ) 可能造成的影響?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

個人層面

如此生活的年輕人,通常有脫離同儕、學校、家庭與社群,或被排擠的狀態。這會明顯降低他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且通常會感到迷失、憂鬱,感到自己不值得,而導致長期失業、使用酒精與藥物、無家可歸、有心理疾病與自殺的風險變高。


家庭層面

父母持續面臨經濟責任與壓力,所以必須繼續工作,退休的年齡也隨之延後。這會導致父母的生活壓力增加,親子之間的摩擦增多。有時候,也會出現年輕人傷害甚至殺害父母的社會案例。


社會層面

「尼特族」產生的後續效應,不只在於父母須繼續扶養他,更嚴重的是,這種生活方式往往伴隨著年輕人與社會脫離的狀況。當然,一個人會與社會脫離,可能有各種原因,包括家庭衝突、職場霸凌、同儕影響或個人成就感低落等因素。


總結以上

「尼特族」年輕人在後續的社交與身心健康問題,皆可能造成整體社會的負荷。包括:醫療保健、司法與福利系統的費用增高、社會和諧降低,經濟生產率喪失等。又,「啃老族」通常傾向「不婚、不生、不養」的生活型態,這也加劇了社會老年化的困境。


到底怎麼樣才叫作「愛孩子」?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身為父母,因為愛他,怕他沒能力生活,就要一直照顧他嗎?

個體化黃金期

其實,從教育面來看,「蒙特梭利教育」也是處理「啃老族」與「社會脫離」的一個解方,教育與發展皆是從出生開始,而大腦發展、人類學與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青少年階段是個體化 individuation 的黃金期。

青少年階段,每個人都必須經歷荷爾蒙與身心的巨大轉變。在過程中,一個人將從孩子蛻變為成人,也就是這段期間的各種體驗,會幫助他去認識、理解與接納自己,並找尋自己在社會中要扮演的角色。


是黃金期,也是命運翻轉期

由於身心與大腦正在歷經劇烈變動的狀態,青少年階段其實非常脆弱,所以特別容易發生心理病症、酗酒、使用毒品,以及性和生理營養等問題。


蒙特梭利住宿環境

為了把握青少年個體化的黃金期,協助他們復原、發展,蒙特梭利提供孩子的住宿環境是一個真實社會的縮影,有挑戰要面對、有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要處理、有經濟與環境議題要解決、當然還有民生生活議題要負責。

但相對於真實社會,在這個比較安全的環境裡,青少年可以自由探索、測試底線、冒險、並練習做選擇。教育與學習完全融入了他們的實際生活,所以孩子在過程中能養成學科能力、自我生活力,也能建立「做出合理選擇」的能力,並從中培養正向情感。


【延伸閱讀】
KNOCK-KNOCK, 敲開蒙特梭利中學神秘的大門(上)


從「你幫我選擇」,到「我可以做選擇」!

身為父母,應該沒人想「養兒啃老」,我們都只希望孩子長大後能過快樂的人生。

而從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在波濤洶湧的青少年階段,得到需要的支持並擁有更多正向情感。這麼做並不是否定他們的「負面情感」,也不表示人生中的挑戰會減少,而是提升他們擁有滿足、有意義人生的機會。

Podcast 腳本/Cynthia
文字整理/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蒙特梭利小短篇 EP.19】,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