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幸福有關係?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

在一段伴侶關係裡,「性」總是扮演著重要角色,卻不是彼此聯繫感情的唯一要素。

從一些國外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性生活與我們是否快樂息息相關。然而,另一研究卻顯示,每 5 對夫妻當中,就有 1 對是過著無性生活。這意味著情侶走向夫妻、甚至成為孩子父母的過程,彼此的關係是昇華或降溫呢?

今天,媽很想聊的 Cynthia和 Diane 就要來跟你談談「性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性的頻率越高,是否真的就比較幸福?


關於性需求

「性」是一個特別的議題,它充滿了魅力,同時又帶著神秘。

在日漸開放的社會風氣中,性不再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它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無論你身處一段關係與否,性是生物的天生需求,即使部分人避談,它仍是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環。

「性生活」頻率越高,人真的越幸福嗎?

滿足伴侶的親密感、增進關係和諧,不是性的真正意義。

一份研究橫跨 40 年,包括 2 萬 5 千多位美國人的研究報告顯示,性對生活滿足感的影響並不是無限提升,其中,1 週 1 次的性頻率效果最佳,而 1 週超過 6 次的性,反而可能造成壓力或其他負面情緒產生。

換句話說,最合適的性頻率,其實是雙方都對這個關係感到滿足的次數,且不是像運動一樣按表操課,而是學著調節彼此需求,讓性成為一段關係的結果,才能將幸福最大化!


「無性生活」有問題嗎?

(Photo by Anete Lusina on Pexels)

影響關係的危機因子,不是性頻率的減少,而是性需求不協調。

我們確實容易在生活中聽見許多伴侶因為性生活減少,而對此產生意見衝突。然而,真正的原因其實不出在性頻率,更多來自於雙方沒有提出自己的「性需求」。黃素紋、郭洪國雄兩位研究者在 2017 年的研究指出:性相容的概念,是性關係中對彼此外貌、性的價值觀、態度與性行為的契合。

他們將其分成以下三類:

外在:肉眼可見的身高、體重、身材、性器官大小、形狀等期望。

內在:肉眼無法直接判別,例如:性價值觀、皮膚觸感、味道、情緒情感。

性行為:主動、被動、方式、頻率、持久度、姿勢、地點、工具、性溝通。

由此可知,雙方若能敞開的表達自己對性的需要,在性的過程中是否感受到被傾聽與尊重,都是性和諧很重要的因素。


是什麼讓伴侶「肉體出軌」了?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外遇不是從性器官開始,「被忽略」才是關鍵。

當「女朋友」變成「太太」或是「孩子的媽」,是否會讓男性對另一半的角色重新定位呢﹖跟這個角色無法有「性」這件事?答案當然沒有那麼簡單。

Diane 認為,性絕緣,通常不是丈夫賦予妻子的角色,而是產後媽媽有極大可能會拒絕丈夫的求歡,或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久了,丈夫自然也會壓抑自己對另一半的性需求。

有了孩子後,我們還是可以親密。

確實,剛生完小孩的時候,醫師通常會建議先讓媽媽的身體復原,2 個月後回診,確定恢復狀況都順利了才會提供「可以開啟性生活的通行證」。也有很多媽媽,因為沒日沒夜的哺乳與照料,造成壓力過大,或尚未從生產的創傷中復原,有好一陣子都「性」致缺缺。

當關係中出現孩子,我們能做的,其實是觀察對方現階段的需求是什麼,除了直接討論,也要耐心傾聽,才能滿足自己與伴侶間的內在渴望,並在生活中享受被愛、被呵護的健康性福。

Podcast 腳本/Cynthia & Diane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45 性不性福有關係】,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Podcast 延伸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