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又愛又恨的手足情誼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每個家庭都有各種生育孩子的考量,相信家裡不只一個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曾有過「還好不只生一個小孩」的念頭,原因是希望孩子們能互相照顧陪伴。同樣的,超過一個孩子的生活,也時常伴隨著「可以不要再吵了嗎?」的怒吼。到底手足間哪來那麼多的埋怨跟憤怒?他們可以相親相愛嗎?


父母可以如何處理?

(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

若手足年齡還很小的時候,孩子不曉得怎麼溝通、講道理,甚至表達內心的感受,父母就要扮演好聯結與潤滑的角色,不要害怕或避免手足相爭,而是要利用機會讓孩子們學習如何解決糾紛,培養從競爭中找出合作方法的能力。因此,當孩子來告狀,找父母評理時,父母可以做的事有:

  • 等待並保持冷靜
    有研究顯示,父母若想幫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脾氣,最重要的事情是自己也能保持冷靜。因為父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 hold 住環境的情緒,並持續觀察狀態。如果連父母都被捲入紛爭和情緒裡,全家就都淪陷於情緒之中了。

  • 不要選邊站
    許多時候,孩子吵架是覺得不公平。蒙特梭利醫生曾說,小學的孩子還處於建構是非道德觀的階段,對正義跟公平也會特別在意,因此,父母若要介入紛爭,務必保持中立,先讓 A 說出發生什麼事、他的感受,再輪到 B 開口,而父母只需要在旁邊聆聽,確定另一方沒有插嘴就好。最後再詢問各自的想法,但通常說到這裡,他們只想趕快回去一起玩,該說的說完了,就會快速結束吵架。

  • 設立家中原則
    例如不能惡言相向、傷害自己或他人,也不能傷害環境物品,若孩子違反共同制定的基本原則,父母可以中斷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沒收孩子玩具,讓他們知道,如果想要繼續這個活動,彼此就必須找到方法一起進行。這時候,孩子就會想辦法和平共處,降低紛爭的頻率。


【延伸閱讀】執行規範,不是製造衝突


父母可以如何幫助孩子?

(Photo by Ksenia Chernaya on Pexels)

  • 找出孩子潛藏的感受
    如果孩子年紀太小,雖然感覺不舒服、不開心,但又無法表達內心感受怎麼辦?這時,父母就能在大家冷靜後找小朋友聊聊,例如:「剛剛哥哥把你的玩具拿走後,你有什麼感覺?我猜你可能很生氣很著急,所以才會動手打哥哥。」然後可以試著同理他:「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很生氣,但是下次我們可以先用說的。」被同理的情緒,通常比較容易過去。當孩子感到被同理後,就會開始學習同理他人,這也是一種情緒調節的能力,父母可以帶領孩子練習說出內心感受。

  • 提供情緒處理的替代方案
    當孩子的情緒還無法冷靜下來時,父母需要提供一些幫助緩和情緒的方法。例如:摸摸他的背、喝口水、去看看窗外深呼吸等暫離現場的行為,有些小朋友如果還沒學會舒緩自己的情緒,會想用破壞東西來發洩心情,父母也可以先提供一些安全的替代方案。例如:可以用力往地上丟的軟壓力球,或教小朋友捏枕頭,但不要捏人等。雖不是長遠之計,父母還是能慢慢協助孩子建立舒緩情緒的方法。

  • 創造培養合作的機會
    除了緩解紛爭,也可以進一步讓孩子體驗開心合作的過程,而不是等到他們吵架後才用處罰的方式解決。例如:提醒彼此共同擁有過的美好經驗,知道對方其實是珍視自己的。

  • 學習道歉
    最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會對彼此道歉,說明自己剛才做了什麼?自己或對方有什麼感覺?下次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彼此可以怎麼做?一步步引導孩子學習解決糾紛。

【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都害怕犯錯?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想過,人一生中,陪伴自己最久的會是誰呢?

那個人不是父母、也不是配偶,而是緊密相連的手足,雖然對彼此總是又愛又恨,但無庸置疑的是,你們會是彼此生命中無可取代的存在。所以,讓孩子從最親的手足開始練習吧!未來在人際關係上面對衝突,也很適合運用以上方式來解決。

Podcast 腳本/Cynthia & Diane
文字整理/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29】,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