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爸爸心裡苦,但沒說出口的秘密

(Photo from Pexels)

炎熱的八月到來,除了孩子們的暑假,許多人可能會聯想到屬於爸爸的月份 — 8/8 父親節。但相較於母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疑問,以整體社會氛圍來說,康乃馨渲染而成的繽紛風景,都一再提醒你不要忘了媽媽的節日。然而,爸爸呢?父親節怎麼就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花?除了領帶和刮鬍刀,爸爸的存在感看似薄弱,難道父親就相對不被重視嗎?


一個可能讓爸爸們傷心的事實

(Photo from Pexels)

日本哈芬登郵報(ハフィントンポスト)在 2015 年有一個報導,日本人力網站 en-Japan 對社會新鮮人做了一個調查:他的問題是,父親節與母親節會送禮物嗎﹖結果調查數據顯示,僅有 6 成新鮮人會送父親節禮物,但卻有 8 成的新鮮人會送母親節禮物。

如果我們將送禮當成是對父母的情感連結,對日本新鮮人來說,和母親的關係就比父親近得多。雖然這無法完整詮釋親子情感連結的現象,卻也能在台灣看見類似的狀況:很多中老年父親退休後,回歸家中會有一段調適期,而在這段過程中,他們都在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與子女的相處關係。


為何父親總是感覺與孩子較疏離呢?

(Photo from Pexels)

源自於男性在華人家庭角色中的期待

對於性別角色的觀念,台灣在近十年來已邁向公平,但仍趨於傳統。在 1991 年( 30 年前),男主外、女主內的認知就有 55% 的人認同,到了 2016 年,卻還是有近 40% 的人同意此種價值。舉例來說,孩子的教養依然被認為是媽媽的責任,從孩子在學校有狀況,「第一時間優先聯絡母親」這個現象,就能看出端倪。

另外,相對於歐美國家趨於男女平等的性別態度樣貌,台灣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較女性更保守一點,種種文化也造就我們對男孩的養育,多有男性要堅強、支撐整個家庭,或要忍耐、不能表露太多情緒感受等認知。


愛在心裡口難開?

(Photo from Pexels)

不是不愛,只是不善於表達
不是不表達,而是沒有被訓練如何表達「愛」

在家庭中比較沉默的爸爸,比較少與家人進行情感交流的爸爸,他們的愛難道就會比較少嗎?相信許多人都會發現,其實在工作中、生活上,還是有不少父親會默默用行為付出,像是努力工作支撐一個家、接送小孩上下學,或將支付學費視為己任等等,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舉止,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父親最深沉的愛意。

在這樣相對內斂的華人父子關係中,透過「心領神會」,父親的愛其實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也了解到,雖然文化、送禮數據可能使親子之間的關係看似親疏,但那些只做而沒說出口的情感,反而才是無形間讓彼此更加緊密的連結,並讓我們對對方抱有更深刻的感恩與敬重。

所以,看到這裡的你,下次父親節,別忘了跟爸爸說聲:父親節快樂唷﹗

Podcast 腳本/ Diane
文字整理/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聊關係 EP.3】,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