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都會愛自己的孩子嗎?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母愛不是無條件的嗎?如果你也曾懷疑過「我愛不愛我的孩子」,先別急著否定自己。事實是,沒有一位母親缺乏母性,但在被自己經歷的創傷與匱乏感壓垮時,卻可能導致母性無法正常發揮。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這本書當中,一位韓國精神分析諮商專家,就以多年的諮商經驗、自己與個案的經歷,將母親與女兒的關係,做了真實的闡述與剖析。她認為,「母親必須無條件愛孩子」的想法,是這個社會與世界建構的幻想,也是一種母性神話。其實親子之間的愛是有條件的,在父母的犧牲中,隱藏著獲得同等報酬的期待。


母愛與母性?

(Photo by Leah Kelley on Pexels)

一個母親的體內同時具有毒性與母性

每個母親都願意去愛,但毒性的產生,就和母親本身有沒有能力去愛、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愛得適切有關。書中提到,許多前來諮商親子關係的母親,最終關鍵都是看見自己,以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影響了她對於生活事件的解讀。

所以媽媽會討厭小孩嗎?

作者認為,媽媽跟小孩好像都有種很矛盾的關係,如媽媽和女兒之間,有時像敵人、閨蜜,有時卻是競爭對象。某種程度上,母親也會將自身期待或夢想,不自覺地投射在女兒身上。有時又把女兒當成自己操控的附屬品,或發洩對自己或他人憤怒的對象。因此,這段關係常常隱隱參雜了嫉妒、羨慕、愧疚等錯綜複雜的情感。

這是由於受傷越深的母親,越難以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若沒有盡力去理解、反省自己,孩子也將為埋藏在母親潛意識裡的創傷付出代價。


女性角色的期待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關係導向、服務家人?

以往女性在原生家庭中滿足父母,在自組家庭中滿足先生與兒子的需求,女兒也理所當然被視為母親的延伸。因此,有些人從小就被母親要求要「做得像母親」一樣,例如照顧更小的手足,即便她也是需要被照顧的年紀。

正因女兒是媽媽情緒宣洩的出口,即便他們年紀小到會害怕,需要媽媽的愛與保護,同時她也需要被迫長大,被要求照顧心疲力竭的母親,這即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對於母女情結的一種註解。

至於媽媽與女兒的糾結,無論是羨慕、嫉妒或感到不公,都是母親一生的課題,若那些不小心或刻意的情感忽略,能被及早意識到,並尋求專業幫助,才是緩解彼此關係的一把鑰匙。


怎麼愛對方才會有感覺?

(Photo by Ksenia Chernaya on Pexels)

我們是否曾用過「媽媽當然很愛」或「當時她也不好過」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是母親深愛的女兒?其實,我們都是想被媽媽愛跟保護的,有時甚至寧願幫自己洗腦,也不想或無法面對自己沒有被愛這件事。

如果媽媽很愛,小孩卻感覺不到呢?

這通常出自於母親自認對家庭的犧牲奉獻,對孩子的愛與期待落差,因此,有些成年子女,即便已成為父母了,卻還是對過往悲痛不解,也依然渴求原生家庭父母的關愛。

作者在書中提到,她在自己年幼的女兒身上,以及許多長大成人的女性身上,發現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痛苦或考驗,她們都想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

因為,她們要的不是實際解決方案,而是希望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身旁有個默默理解自己的「母親」。

讀到這裡,相信《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這本書,能讓每個人重新省思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也想告訴家有女兒的媽媽們,母愛本來就非與生俱來,重要的還是成長時彼此的溝通與理解。

Podcast 腳本/Cynthia & Diane
文字整理/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32 我不愛我的小孩】,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