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替失智者找到曙光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 周桂如教授

想像有一天,記不得回家的路、認不出家人的臉孔、連吃飯都成為艱難的挑戰……將是多麼令人沮喪而恐懼的情況?在臺灣,年齡超過 65 歲的老人,每 12 位中就有 1 位是失智症患者。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 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有 5 千萬名失智症患者,以每 3 秒就新增一名的速度快速增加中,2050 年預計將有 1 億 5 千 2 百萬名的失智症患者。


面對來勢洶洶的失智浪潮,蒙特梭利理念為高齡照顧與失智照顧,帶來新的希望。藉由提供⼀個預備好的環境,盡可能補足失智症長者在認知或身體功能⽅⾯的缺損,鼓勵他們發揮尚存的功能,維持獨立,重拾生活的目標,進而感到滿足和快樂。


教育界與醫學界攜手,探索蒙特梭利在失智症的應用

教育界與醫學界攜手探索這個可能。透過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的引薦,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因而有機會與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以下簡稱AMI)合作,2021 年 11 月舉辦「蒙特梭利失智照護線上工作坊」,啟動蒙特梭利失智與長者照護領域的推廣。主講者是Anne Kelly,澳洲的護理師,從事失智與高齡照顧 40 年,推展蒙特梭利失智照顧方法 13 年,如今也是 AMI 的長者與失智照顧專家。

這場為期二天的線上工作坊,吸引了全球 400 人參與,大家都迫切想知道,如何將蒙特梭利教育運用在失智症的照護上。「失智症是老人精神醫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蒙特梭利的理論,恰好可以補足過往專業照顧的限制」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周桂如院長分享:「傳統照顧模式,讓我們擅長觀察照顧者做不到什麼;蒙特梭利則提醒我們,找出隱藏在失智症後面的那個人,研究他們能做什麼,從優勢出發、讓他們能夠發揮長處。」


回到「人」本身,而非關注失智的病徵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你為我做得越多,你將從我身上偷走更多的能力。」這句話,也適用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與支持。

這樣的理念,協助照顧的專業人員和家屬,將焦點從失智的各種「症狀」,轉移到「人」本身,周桂如說:「要從失智症患者的過往歷史、瞭解他怎麼成為現在的個體、這些行為又是如何產生的?個體現在的身心狀況、體能、情緒、有哪些可以延伸的能力?哪些事能讓他感受快樂與自信?等等,都是回到人的思維。」

當我們將失智者,視為「有學習能力」的人,當他無法自行吃飯,就不會直接餵飯,而是試著設計相關活動,維持精細動作能力,盡可能讓他有辦法自己吃飯。周桂如以「吃水餃」為例:「從吃什麼水餃、食材準備、餐具準備、擺盤、用餐……等等,都可以細分成數個步驟,盡可能讓失智長輩參與與完成,不但能延緩退化,也能讓長輩活得更有尊嚴。」


推廣蒙特梭利理念,打造更人性的照護與互動支援


蒙特梭利不只是幼兒教育,而能支持 0-100 歲的人,發展自己的能力與生活。蒙特梭利失智照護方法,也為長者提供更人性與有尊嚴的照護與互動支援。

未來周桂如除了思考如何在護理學院的現有課程中,架接蒙特梭利的理念,也計畫在北醫的失智病房規畫實踐的方法。將這場線上工作坊視為重要起點,她期待:「將蒙特梭利的理念推展出去,讓學員能回到各自的工作與專業來落實,唯有積累足夠專業的人才後,才有機會打造具體實踐的場域。」

最後,周桂如也特別提醒,引進蒙特梭利理念同時,也要留意東西文化的差異:「在東方文化中,長輩期待被晚輩照顧,如何在協助長輩維持獨立能力的同時,又讓長輩感受到關注,而不覺得被冷待或默視,是引進蒙特梭利理念時,需要更加審慎思考的地方。」


文/翁舒玫.照片提供/周桂如.圖片來源/Dominik Lange on Unsplash, Matthias Zomer on Pexels
( 本文章節錄於 2021 Y2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