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影響力,就存在你我認真生活的每一天

教師培訓不只學習如何當老師,更體會到了如何在生活中多一點用心,與環境共生、共好。

文、圖/陳慧君,Y2 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第二屆參與者

2018 年暑假,我獲得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的贊助,前往美國芝加哥接受 The AMI/NAMTA Montessori Orientation to Adolescent Studies(12-18 歲青少年教育培訓)。就在出發前一刻,我創辦的牧心蒙特梭利共學團的一位助理正好請辭——在這個變動時刻,我仍決定前往,而這段接受蒙特梭利中學培訓的時光,也成了一段翻轉我三觀的過程。


在生活中學習,也學習如何過生活

開著黃色小花的黃色蓍草 yarrow 會使土壤產生硫來酸化土壤,讓過於鹼性的土壤成為適合藍莓生長的環境,所以他們可以種在兩旁,達到互利共生的效果。

這一梯次培訓有多位台灣同學同行,因此我們共同邀請了一位專業口譯許壽豐老師,協助培訓課程的翻譯。

雖然每天課業相當繁重,但相較我之前曾參與的小學階段培訓,中學培訓有種從地獄來到天堂的感覺,加上壽豐老師專業且生動的翻譯,讓我們這群同學每天上課都如沐春風、醍醐灌頂。培訓的地點在美國芝加哥的一所蒙特梭利中學,我在那裡種下了生平第一棵藍莓樹,並利用上課所學,栽種時透過植物共生關係達到土壤平衡,因此不需額外施加肥料。

培訓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墨西哥同學教我跳熱情的拉丁舞蹈,而這段有趣的經歷,也讓我發現「舞蹈」除了藝術的自我表達,還可以應用在各學科的教學引導,打破了我從小對「學習」的理解;「微經濟課」則不斷衝擊著我對傳統學習模式的框架——如果學習和生活沒有相關,學生如何願意學?在「歷史人文專案」的實作中,我們在多岔路口做觀察,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潮,分析路口不同的建築物及商家,甚至帶著十元美金去店家消費,這才體會到原來消費也是需要學習的一門課。

這個晚會原是為中學生所設計的,我們這群成年中學生(培訓學員),也在晚會中貢獻了一支舞。


成年後的我,再一次「勇敢作夢」

我(後排左二)與一同在異鄉學習的夥伴們,相知相學的友誼,也成為我們人生的養分。

中學培訓的作業,不若小學培訓時有麼龐大的課業量,但需要深思的內容卻非常多。為了貫穿小學與中學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培訓的學員們無論年齡,都必須在學校真實地體驗青少年的作息。如同蒙特梭利中學生般,我們會進行社群會議、共同打掃生活與上課的空間。由於上課地點在芝加哥,我們主要參照「都市型」蒙特梭利中學的運作模式。課程的最後,要求學員們要完成一個年度的課程安排、一個專案規劃及一個中學學校的開展計畫,培訓師 David Kahn 鼓勵我們勇敢作夢,去想像我們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鼓舞對從不敢有夢想的我來說,是一個大膽的邀請,而我也許了生平第一個夢想:有一天,我要把牧心團體機構化。

我不是一個有事業野心的人,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機構負責人。創辦一所實驗教育機構這樣的大膽嘗試,讓我思考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是一位基督徒,在成立牧心過程中所有遇到的困難,都是上帝叫萬事效力讓一切成就的,因此我從不認為這個團體是自己的私有財。我希望透過牧心這個團體的平台,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長成為更好的引導者,讓他們也能夠引導更多孩子與年輕人,找到屬於他們的宇宙使命。

在規劃學校基地與課程的過程中,因為有了芝加哥培訓的衝擊,我學會不斷向自己提問:這樣的作法是否真的能幫助孩子?這個提問,讓我在規劃牧心的青少年課程時,能從更包容與長遠的角度思考,並保持一個寬廣接納度。也因為如此,牧心中學的運作模式不盡然和國外的學校完全相似,為了支持青少年行動獨立、思想獨立、心理獨立,我們大膽地作各種嘗試!

老師們帶著學生上山、下海、進入社區、走入農田、坐在大學校園旁聽課程,只為了讓學生擁有更寬闊的視野,願意做更多與眾不同的嘗試。而這些年來的實作經驗,更顯示了學生玩這麼多、做了這麼多工作的同時,他們也更願意認真讀書,朝向自己的目標與方向前進,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成人。


在認真過生活的每一天,發揮社會影響力

當年摘星山莊歷史人文專案時,學生們聆聽導覽,蒐集後續田野調查報告所需的資料。

從 2018 年培訓之至今,牧心從原本的小學團體,發展成現在的小學與中學團體,並計畫進一步申請為機構。這六年來曾遭遇許多困難,但學生的成就與笑容,是支持我走到現在的最大主因。雖然每年都有特別需要費神處理的學生與教學問題,例如學生感情問題或人際互動衝突、學習障礙與情緒障礙、課程場地與社會適應調節等,但是透過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所看見的,是突破眼前困難後的理想目標;當中最痛苦掙扎的陪伴過程,也成為日後最令人感動與難忘的經歷

猶記得那年從芝加哥回到台灣,興沖沖地在網路上招募摘星山莊的歷史人文專案課程,恰巧來參與的都是有蒙特梭利經驗的青少年。大家從不知道什麼是專案、田野調查,到完成專案報告上台發表。當時參與專案的五位青少年,有三位後來留在牧心共學了一段時間。升上高中後,因為各自忙碌於自己所設定的專業目標,高二高三才沒有繼續共學。如今這幾位青少年,一位就讀台大歷史系、一位剛從德國返台、一位成立了個人工作室、一位透過特殊選才於今年進入靜宜法律系、一位準備於九月參加特殊選才。

以蒙特梭利理念來辦學的「中學」,在台灣尚在萌芽階段,學生人數也較小學來得少。不像小學階段動輒十多人,牧心的中學階段在 2019 年成立,從最初四位學生到 2023 年的九位,我們一直是個小而緊密的團體。我曾經自問,這樣的小團體,對社會的影響力在哪裡?當我這樣問自己的時候,我同時也會將這樣的問題交給這些青少年思考,讓他們思考自己對社群的貢獻是什麼。而當我將對社會的影響力,聚焦在團體人數上的時候,其實忽略了影響力的大小並不會與人數的多寡畫上等號。

當我放大視野看見這些年來,學生們在摘星山莊的學習與互動、在社區中服務的點滴,他們的收穫與成就感,以及社區長輩們的回應、遊客們的反饋——我想,這或許就是真正的「社會影響力」。

學生們自發地維護摘星山莊的環境、受邀為社區居民服務製作美食、為造訪的遊客製作餐點、為遊客與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參訪做導覽,以及學期中間的各種登山、環島等自我挑戰。他們受到肯定、熱愛生活與學習工作的當下,他們興奮地笑著跟我分享他們的成就感——這些往往是我最感動的時刻,沒有一種鼓勵比這種分享來得更激勵人心。而這也是我多年來跨越困難的秘訣:每當遇到挫折與困難,我都堅信所有難關都會跨越,所有困難都只是暫時的,因為走下低谷是為了迎來下一個巔峰。

牧心的青少年對參與社區服務毫不陌生!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希望藉由參與各種活動或與社區互動,幫助青少年了解真實世界的運作,培養服務他人的心,並引導他們在過程中探索內在,找到自己未來的目標。


今年(2023 年)3 月下旬,我邀請了應屆特殊選才申請通過靜宜法律系的培寧,回來為牧心學弟妹們進行一場面對面座談。學姊看到當年一起在牧心的小學弟小學妹,難以相信他們已經長高甚至變聲;他們彼此交談、聯繫,成為社群好友。自學的經驗在一群青少年中傳承,學姊積極的學習態度感染了在座的學弟妹。事後我觀察到,有學生也主動開始為申請特殊選才而準備。我預備了微薄的鐘點費給培寧學姊,作為獎助學金,也期待學姊進入到蒙特梭利人類發展的第四階段(約為 18-24 歲)後,持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這些年來因為蒙特梭利教育的引導,許多青少年走入社區,走向人群,這段時間整個社會對於實驗教育的接納氛圍已經打開,而從小學升上來的新生也正式升格為青少年,在地的學生也從體制或個人自學轉入團體,牧心團體的人數也於今年開始倍增,除了慕名而來的,也有許多口耳相傳而來。這是一個正向挑戰的開始,但我相信,這也將是另一個感動故事的前言。


陳慧君,Y2「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第二屆參與者,2018 年前往美國芝加哥,參與由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NAMTA 北美蒙特梭利教師協會,與美國蒙特梭利培訓機構 Great Work Inc. 共同舉辦的 The AMI/NAMTA Montessori Orientation to Adolescent Studies(12-18 歲青少年教育培訓)。於台中市定古蹟潭子摘星山莊,創辦台灣首間古蹟中的實驗教育——牧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