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的全人關懷~阿茲海默失智患者的支持與照護」講座,於 11 月 23 日在台北與新北舉辦,講座由 Miss Lam School 台北蒙特梭利幼兒園 TMS/TMIS、社團法人新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來自美國的蒙特梭利資深培訓師葛瑞格.麥當諾(Greg MacDonald)主講。兩場講座共吸引超過 500 位觀眾,前來聆聽如何運用蒙特梭利於失智照護。
(Photo by Anton Kraev on Unsplash)
高齡化時代可能動搖整個健康照護系統,世界各先進國家已加速思考解決方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的研究統計,2015 年全球失智症人口已達 4700 萬人,患者人數估計在 2030 年更可能增加至 7500 萬人。台灣衛生福利部在 2011 年曾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 65 歲以上老人有 7.86% 罹患失智症,也就是說每 12 位老人,即有 1 位失智;以內政部 2018 年底的人口統計資料計算,台灣失智症人口已逾 27 萬人,平均每 40 分鐘就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
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而台灣高齡人口更預估將在 2025 年達總人口數的 20%,其中潛藏的失智風險也連帶提高,亟需提前準備!
高齡化時代可能動搖整個健康照護系統,世界各先進國家已加速思考解決方案。2017 年我國衛福部「長照 2.0」正式上路,在居家與社區服務投注大量資源,而如何將照顧品質做更有效的提升,成為各界關注重點!
運用蒙特梭利原則, 為失智患者提供心理與居家的照護
主講人,美國蒙特梭利資深培訓師葛瑞格.麥當諾(Greg MacDonald),於台北講座現場。(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新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
蒙特梭利教育,最為大眾所知在於順應人類身心發展需求,支持嬰幼兒智力與肢體的發展,建構完整全人教育基礎。此次講座主講者人葛瑞格.麥當諾為蒙特梭利師資培訓師,與加拿大的萊爾與瑞茲.溫斯敦(Lyle and Ritz Weinstein)共同發展「MAP 蒙特梭利阿茲海默方案」(The Montessori Alzheimer's Project),運用蒙特梭利原則,為失智患者提供心理與居家的照護。
瑞茲曾於加拿大創辦蒙特梭利學校,她丈夫的父親於 54 歲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後,與夫婿共同照顧父親長達 14 年。父親過世後,兩人奠基於蒙式教育的專業,以及家屬的親身經驗,他們發現蒙特梭利在失智照護的潛力,因此邀請葛瑞格一同發展「MAP 蒙特梭利阿茲海默方案」。
MAP 不只是單純地將蒙特梭利用在孩子教育的原理,套用在長者身上而已;而是更深入的以蒙特梭利為啟發,轉化為可針對家人不同狀況應用的原則,讓這段照護的旅程更順暢與安穩,同時讓患者仍能順利參與親友間的活動。
在教育上,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不斷提問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如何支持能力不斷變化的人?」她當時面對的是孩子,隨著成長階段,孩子的各種能力都越來有力量;但,當面對的是罹患失智症的成人,能力越來越喪失時,我們仍可問相同的好問題:「我們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來支持能力越來越退化的人?」
提供一個預備好的環境來幫助失智症患者
蒙特梭利提出「觀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她觀察到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能力與需求──不同階段孩子的發展不同,因此我們要給孩子們不同的環境,協助最佳適性發展,因此,「預備好的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是蒙特梭利教育很核心的工具。
預備好的環境對失智患者同等重要,葛瑞格提到:「所謂預備,是要隨著當事人能力的消退去準備環境。包括把『錯誤控制』建置在患者的照顧中,設法在環境中,減少讓失智患者混亂與困惑的機會,例如廁所的規劃,一般廁所中馬桶、牆壁、地板都是白色的,但失智症進入某個程度,患者對顏色與空間的判斷會減弱,此時「如廁」就是一件危險的事,很多患者在廁所因摔跤而導致身體受傷。如果能把馬桶改成其他顏色,讓患者更好判斷距離與位置,很多危險的情況即可避免。」
在與患者對話時,葛瑞格也提醒,「患者有時無法跟隨你的引導,請不要去挑戰患者的能力,而是要進入他們的世界。因為他們已無法用以前相處的方式與你相處,你要進入他們的世界、理解他們能力能夠負擔的事物,才能更好的與患者相處、對話。」
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去拜訪失智長輩時,很多人會頻頻確認「您記得我的名字嗎?」這對患者是很沉重的負擔,如能在進入房間時,以簡單的開場「『奶奶』您好,我是『您的孫女』黛比,今天來探望您。」將相關資訊提供給失智者,就是一個讓患者無負擔地與探訪者互動的好方法。
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在身體與心理上,都獲得妥善關照
當面對身體仍能行動,但思想逐漸淡去、我們最愛的家人時,如何延長親情的相處與關愛,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在身體與心理上,都獲得妥善關照?
強調以人為本的蒙特梭利,或許可提供一些方法或靈感,應對包括如何與患者一同散步、如何與患者對話,如何利用顏色與秩序安排居家環境等生活細節……,將以人為本的思維,用於考量患者的心理需要與身體狀況,提供適當的照護,讓患者更有尊嚴的生活。同時,當患者狀況逐漸穩定,能夠居家在宅照顧的時間變長,停留在機構的時間就相對減少,照護上的經費也能夠降低,這對照顧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大福音。
我們期待,蒙特梭利全人的精神與理念,不只能運用在教育,對長者的照護上,也能提供協助!未來,Y2 也將持續舉辦失智照護相關的活動,招募想了解蒙特梭利失智照護的志工朋友,一起幫助台灣的失智患者與家庭,享有更好生活!
文 / 李珮儀.圖 / 社團法人新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19 年度報告